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对牧区频发牲畜被盗案件的分析/盛立军

时间:2024-06-29 03:57:0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0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牧区频发牲畜被盗案件的分析

盛立军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是赤峰市畜牧业大旗,每年牲畜存栏总量达250万头(只)以上,但与畜牧业发展并存的是,牲畜被盗案件的屡屡发生,据统计阿鲁科尔沁旗2008年至2009年8月共发生牧民牲畜被盗案件7起,损失价值46.162万元,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侵害了牧民的切身利益,影响了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例如:近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检察院批捕的王某等8人团伙盗窃牧民牲畜案件,作案期由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长达10个月之久,受害牧民14户,涉案牲畜49头(只),涉案金额高达21.13万元,此案盗窃牲畜之多,涉案金额之高,在历年来都是少有的,在当地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一、当前牧区盗窃牲畜犯罪的主要特点。

1、作案时间:白天踩点,夜晚作案;

2、作案目标:牛、羊;

3、作案区域:人烟稀少的牧区;

4、作案手段:分工明确,犯罪嫌疑人趁牲畜在野外散放无人看管之机,将牲畜驱赶至指定地点,另有嫌疑人准备运输工具,联系买家,直接将被盗牲畜拉到当地屠宰场杀售或低价出售牟利,盗窃、转移、收购、销售连成一体;

5、作案成员:多人结伙作案;

6、作案工具:均使用无牌照车辆;

二、当前牧区盗窃牲畜犯罪猖獗的主要原因

(一)牧区治安防范存在薄弱环节

1、牧民习惯于野外放养牲畜,这种方式虽有有利于生产的一面,但也给盗窃分子和盗窃团伙以可乘之机,所以盗窃牲畜案件屡屡发生。

2、这类案件发生后,因案发地点离牧民居住地较远,一般发现较晚,不能及时报案,以致绝大部分案件因找不到证据难以破案。

3、由于牧区特点,散放的牛羊极易走散,但几天后,有的还能找到,所以牧民当时并不急于报案,这无疑丧失了破案的有利时机,极大的增加了案件侦破难度。

4、犯罪嫌疑人运输过程中被查车查销售运输证明的机会较少。

(二)销售便利

1、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牧民捡便宜的心理特点,外地人勾结本地人把作案目标投向盗窃大牲畜上,得手后,便以低廉价格把盗来的牲畜卖给急需牧户,一些牧户深知买得的牲畜来路不明,但为防止惹火烧身,便以种种借口为盗窃分子保密。

2、节日期间肉类需求量增大,价格上扬,而来历不明牲畜的价格又比较便宜,买主在利益驱动下,往往明知是赃肉也会欣然购买,并守口如瓶。犯罪分子作案后,盗窃、宰杀的大牲畜根本不愁销路,只要不被失主和公安机关发现,暴露的风险很小。

3、收购人员对牲畜饲养证等政策不认真执行,主动用种种办法钻政策空子。

(三)犯罪事实查证困难。由于不法分子在实施盗窃过程中,使用无牌照车辆流窜作案,被人认出的可能性很小,致使公安机关查找线索十分困难。同时,由于销赃迅速,并且盗得的牲畜一般被销往外地,要找到赃物相当不易,特别是一旦被宰杀出售,盗窃事实更无从查证,这也使部分盗窃牲畜犯罪嫌疑人得不到及时打击处理,从而继续作案。

三、牧区盗窃牲畜案件的危害

1、直接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牲畜是牧民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一夜之间牛羊被悉数盗光,无异于倾家荡产,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

2、极大地侵害了牧民的个人财产。发展养殖业是牧区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是帮助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养殖投资大,牧民有的是口挪肚攒,有的向亲朋借取,有的是向银行贷款,可是犯罪分子一旦得手,往往是一群牛、羊连窝端,导致被盗牧民一夜之间家徒四壁,沦为新的贫困户;

3、影响了牧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一户被盗,四邻不安,对广大牧民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牧民失去了安全感,因害怕被盗而不敢多投入,无形中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充。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管理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牡政办综〔2008〕2号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牡丹江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八年一月八日

主题词:计划生育 办法 通知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1月16日印发

共印200份





牡丹江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管理办法



为建设和谐、富裕的牡丹江创造一个良好人口环境,更加深入地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全面、均衡地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重点管理单位分重点管理乡(镇、街道办事处)和重点管理县(市、区)两种。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列为全市重点管理乡(镇、街道办事处):

1.符合政策生育率低于90%的;

2.出生统计综合误差率超过5%的;

3.近两年内有瞒报违法生育行为的;

4.有集体越级上访、造成较大影响的;

5.行政行为有违法现象的;

6.乱收费、乱罚款的;

7.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

8.在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免费计划生育手术费等报销方面弄虚作假的;

9.连续两年在县(市、区)工作排名最后的。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列为全市重点管理县(市、区):

1.符合政策生育率低于当年责任状指标的;

2.出生统计综合误差率超过5%的;

3.近两年内瞒报违法生育率累计超过1%的;

4.有两次以上集体越级上访且影响较大的;

5.有20%以上(含20%)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同时被列为重点管理单位的;

6.年内有因责任事故导致计划生育手术死亡事件的;

7.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不到位,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

8.连续三年在全市工作排名最后的;

9.在上级工作检查中发现较严重问题的。

四、牡丹江市人口计生委依据随机抽查、重点解剖、平时工作、信访查实、年终考核等方式确定重点管理单位。

五、重点管理的时间原则上为一年。重点管理期满后,被重点管理单位要对转化工作进行自检自查。市政府组织人员验收,合格的单位取消重点管理。

六、连续两年被重点管理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七、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事宜由市人口计生委负责解释。

劳动人事部颁发《关于就业训练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劳动人事部


劳动人事部颁发《关于就业训练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劳动人事部




现将我们制定的《关于就业训练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


办法
组织就业训练,是改革劳动制度、开发智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四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的规定,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一条 就业训练要根据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适应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和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的需要,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第二条 就业训练的主要对象是城镇待业青年。在“三结合”就业方针指导下,既要为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培训各种专业技术工人和其他专业人才,也要为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青年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服务。同时对需要转换职业、工种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和企、事
业单位的富余职工进行转业训练。有条件的地方还要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两户”培训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条 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对需要进行就业训练的人员,要逐步做到经过就业训练考核合格后,方可推荐录用。
第四条 就业训练工作,要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劳动人事部门通过劳动服务公司进行综合管理。各级劳动人事部门或劳动服务公司要设立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制定和落实就业训练规划。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地开展就业训练工作。有条件的部门、单位
要设立相应的就业训练机构,配备必要的专职干部,在抓好本部门、本单位就业训练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一部分社会上的就业训练任务。
第五条 技工学校要在师资、场地、教学设备等方面为这种就业训练提供方便条件,或自行办班招生,组织就业训练。
第六条 在可能条件下,把学徒培训同就业训练结合起来。实行半工半读,做到现场培训和基本操作训练、专业理论教育相结合。
第七条 要提倡和鼓励各级各类劳动服务公司选择一些安置青年就业的生产、经营网点,办成培训实体,实行前店(厂)后校,教学与生产服务经营相结合,既培训人才,又创造经济收益。
第八条 就业训练要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办学、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各种形式的就业训练,应根据工种(专业)和技术繁简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期限。
第九条 就业训练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文化和技术理论、实际操作、安全生产教育等,并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要开设相应的课程,编写或选用合适的教材。要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第十条 城镇待业青年参加就业训练,实行公开报名,自选专业,自费就学,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的办法。学员在训练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可以发给一部分报酬;学员到企业实习,企业应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发生工伤事故的,按办学单位和实习单位
事先签定的合同或达成的协议办理;学员在实习期间的口粮,按工种定量标准由当地粮食部门补差。
第十一条 就业训练的结业考核,应在劳动人事部门的指导下,由办学单位组织进行。考核办法,由当地劳动人事部门(或劳动服务公司)统一制定。考核合格者,由地方劳动服务公司或培训中心发给《结业证》。学员结业后,其考核成绩、思想品德、鉴定和档案由培训单位负责移交
给录用单位或原待业人员登记部门。
第十二条 要逐步建立一支以兼职为主、专职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就业训练师资队伍,兼职教师任课,按规定发给酬金,专职教师的职务系列和工资等问题可参照对技工学校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就业训练的教学场地,应本着自力更生精神,因陋就简地解决。也可自建或向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租借,生产实习场地可由用工单位提供。
第十四条 就业训练的经费,采取国家资助、办学单位自筹和学员缴纳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要实行有偿培训,收费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五条 各地区、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实行。



1985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