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债务提前履行连带保证责任的起算期间/张广兄

时间:2024-06-30 16:19:0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6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裁判要旨]《民法通则》关于民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的规定,是对民法法律用语内涵所作的一种法律解释,并不是用来作为推定公民之间民事活动含义的一种基础事实存在。如借款合同当事人对主债务约定某期日前还清情况下主债务履行期限是否包括该期日本数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并据此判断该借款连带保证责任期间的起算。

  [案情]

  原告:王正国;被告:王宝。

  2009年3月12日,王洪兵向原告借款20万元,其在借条中与原告约定借款于2009年8月12日前还清;如逾期不还,借款人将承担索要借款的律师代理费用、交通费、通讯费、诉讼费等一切费用。被告王宝以连带责任担保人的身份对该笔借款提供了无约定保证期限的担保,并在该借条上担保人处签名。借款到期后,因王洪兵未予还款,故原告于2010年2月12日诉至法院,要求被告王宝承担保证责任,偿还借款20万元及利息,并支付原告的律师代理费6000元。

  被告应诉后认为,主债务人王洪兵与原告约定上述借款于2009年8月12日前还清,故主债务履行期限应于2009年8月11日到期,按照担保法律规定,被告的保证期间为2009年8月12日至2010年2月11日。原告于2010年2月12日才起诉,其未在保证期间内向被告主张权利,故被告应免除保证责任。因此,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务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本案原、被告在担保协议中未约定保证期间,故保证期间应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对于借条关于“2009年8月12日前还清”中“前”的约定是否包括本数,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文义解释,“前”表示某一时间或某一事情的前面,从语言习惯上某日之前不包括该日。就如2009年前不包括2009年;2009年8月前不包括2009年8月一样,2009年8月12日前,亦不应包括2009年8月12日;故被告还款截止时间应在2009年8月11日24时,而不包括2009年8月12日。同时,按金融业相关规定,如有利息,应从借款当日2009年8月12日计息,还款日2009年8月11日不计息,从行业习惯也应认定本案还款时间为2009年8月11日。另外,本案借条系原告提供的打印件,“XX日前还清”系打印体,双方对是否包含12日无特别约定,现原、被告对此产生分歧,可以参照格式条款的相关规定处理,即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故可解释为不包括8月12日。综上,原告在2010年2月12日起诉向被告主张担保责任已超过保证期间,被告应免除保证责任。据此,涟水县法院于2011年3月16日判决:驳回原告王正国的诉讼请求。

  宣判后,王正国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后认为:根据民间借款习惯,本案所涉主债务履行期限应包括上述8月12日,王宝的担保期限应从2009年8月13日起计算至2010年2月12日止,故上诉人于2010年2月12日起诉要求被上诉人承担担保责任未过担保期限。据此,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确定案件事实和分清双方是非责任的情况下依法进行调解。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如下协议:被上诉人王宝以担保人身份偿还上诉人王正国借款本金及利息等各项费用计145000元(于签收本调解书时付100000元,余款45000元于2011年10月31日前付清)。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遂于2011年9月16日依据该协议制作了(2011)淮中民终字第0776号民事调解书,二审调解结案。

  [评析]

  本案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焦点是约定主债务某期日前履行背景下连带保证责任期间应如何起算问题,而解决该争议焦点问题的关键则集中于对借条中关于“2009年8月12日前还清”中“前”的约定是否包括8月12日这个本数日期的理解和认定。由于我国现行相关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没有明文规定,故诸如本案双方当事人争论的问题在审判实务中也同样存在。因此,正确处理本案纠纷不仅对审判实践中同类案件的裁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将来这方面法律规定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本案,应当厘清以下问题:

  一、本案的借条是格式合同还是一般借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采用格式条款的合同称为格式合同。它具有下述法律特征:(1)格式合同的要约通常是采取书面形式向公众发出;(2)格式合同的条款是单方事先制定的;(3)格式合同条款定型化,合同相对方不能就格式条款进行协商;(4)格式合同条款制定方一般具有绝对的经济优势或垄断地位。由此可见,格式合同的产生及其普遍运用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为解决交易内容重复性而采取的固定内容合同形式,其目的是达到签订合同时简便、省时。本案中,借条虽系原告提供的打印件,“XX日前还清”系打印体,但该打印的借条并不是原告预先拟定,而是被告在向原告提出借款后,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借款合意后将借条内容通过电脑打印确定下来的。原告并不是专门从事借款或放贷的人员,其与被告是熟人关系,借款给被告只是为了帮助被告做生意,双方对借条采取打印体而非手书,目的只是打印体不易被篡改,并不是为了重复使用该借条。因此,本案的借条不符合格式合同的法律特征,其性质仍是一般的民间借贷借据。故双方当事人对该借条内容理解产生歧义时,不能参照格式条款的相关规定而作出不利于原告一方的解释。

  二、本案的处理是司法推定还是司法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以外”,不包括本数。对于“以前”是否包括本数,由于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明文规定,因此,有人主张 “以前”与“以内”相近,可以据此推定“以前”也包括本数。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笔者认为,司法推定的本质是根据某一事实的存在而推导出与之相关的另一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理论上,前一事实被称为基础事实,后一事实被称为推定事实。推定的规则要求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必须具有盖然性联系,如果从基础事实产生推定事实的可能性不具有一般与个别的通常关系时,法官就不能适用推定。从《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五条关于一些如“以上”、“以内”等是否包括本数的规定看,它是立法者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民法中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等法律用语内涵所作的一种法律解释,并不是一种基础事实的存在;而本案所涉借条中关于“XX日前”的用语,仅是本案原告与借款人之间的一种个人约定,与上述民法所称“XX以内”等规定无论是在使用主体、使用场合,还是使用效力上均具有明显质的不同,两者之间并不具有一般与个别的盖然性联系。因此,如以《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XX以内”包含本数来推定本案原告与借款人之间关于“XX日前”的约定也包含本数,则明显不妥。同时,本案性质就是一起民间借贷引发的担保责任纠纷,与银行的放贷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故亦不能依金融行业的标准来推定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个人约定。

  那么,对本案到底应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的很明确:“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本案就是一个司法判断问题,而非司法推定问题。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按照本案原告与借款人之间对借条内容所使用的词句、目的,借款约定的通常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并依靠社会生活知识、日常经验技术来判别、断定和确认借条中关于“XX日前还清”约定的真实意思,最终作为裁判的依据。

  三、本案的期日是包含本数还是不含本数

  本案原告与借款人在借条中约定借款由借款人于“2009年8月12日前还清”,双方对还款的最后期限,即还款期限届满之日,是否包含2009年8月12日未作出特别说明,但从民间借贷通常交易习惯看,借贷双方在约定借款于“XX日前还清”时,双方并不排斥借款人可于XX日当日还清,而债权人通常亦不会于该日即向债务人主张还款;同时,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对于约定“XX日前还清”的最后还款期限的日常记忆和通常理解均是该XX日,而非该XX日的前一日。这对于担保人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再从借条中作借款于“XX日前还清”的约定目的看,无非表明一个理念,就是债务人还款以该期日为界限,可以提前还款,但不能推后还款。

  因此,无论从民间借款的通常习惯,还是从本案原告与借款人约定“XX日前还清”的目的看,还款期限届满之日均应为2009年8月12日,即还款期限包含8月12日这个本数期日。基于此,本案被告作为上述借款的连带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在其未就自己的保证期间与债权人进行约定的情况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二十六条关于连带保证期限“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的规定及《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四条关于“民法……规定按照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天不算入,从下一天开始计算”的规定,其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应从2009年8月13日起算至2010年2月12日。故本案原告于2010年2月12日起诉要求被告承担担保责任未过保证期限。

  综上,本案二审法院据此确定案件事实,并依法分清原、被告双方是非责任,调解由被告承担保证责任是正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人民法院;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新余市土地储备暂行办法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


新余市土地储备暂行办法


2000.10.01

新余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确保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
断,更好地盘活存量土地,完善土地供应机制,使土地逐步走向市场化经营,根据
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对依法征用、收回和需盘活的国有土地实行
储存,经前期开发后,根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市场供求状况,在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
,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第三条 在我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下列国有土地必须进行储备:
(一)市政府指令征购的土地。
(二)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开发且又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
(三)因国家建设带征而未处置的土地。
(四)被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
(五)其他需要进行储备的土地。
前款第(三)、(四)项规定必须储备的土地,由市政府直接交给市土地储备
中心进行储备。
第四条 土地回收的一般程序:
(一)权属核查,征询意见。市土地储备中心对需要进行储备的土地和地上建
筑物权属、土地面积、四至范围、土地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向有关部门和
单位征求意见,将调查和征询意见结果报市土地储备委员会。
(二)费用测算,方案报批。市土地储备委员会根据调查及征询意见结果,召
集建设、土地、房产、物价等有关部门进行土地、房屋回收补偿费用的评估测算后
连同土地回收的具体方案报市政府审批。
(三)签订合同,回收补偿。回收方案批准后,市土地储备中心与原土地使用
权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回收合同》,根据余府发「2000」2号文件规定,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回收合同》中约定回收的金额、期限和方式后,向原土地使用
权人支付土地回收补偿费。
(四)权属变更,交付土地。市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回收合同
》的约定支付首期补偿金后,原土地使用权人必须与市土地储备中心共同向市土地
、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土地、房产权属变更、注销等登记手续。根据合同约
定的内容,原土地使用权人向市土地储备中心交付被回收的土地和地上建筑物。
第五条 以出让、租凭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被回收时,原《国有土地使用权
让(租凭)合同》自《国有土地使用权回收合同》生效之日同时解除。
第六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回收土地的条件及补偿标准的界定:
(一)对市财政拨款并已取得使用权连续闲置两年以上的国有土地,由市政府
无偿收回。收回的土地直接进入土地储备库。
(二)对非市财政拨款并已取得使用权连续闲置两年以上的国有土地,由市政
府收回并按其成本价给予补偿。收回的土地进入土地储备库。
(三)市政府统一组织的旧城改造,成片开发和国家重点建设用地,一律由市
政府统一收回,并按原土地使用者取得该土地使用权的成本价(市财政拨款的除外
)给予补偿。收回的土地进入土地储备库。
(四)本条第(一)、(二)、(三)项以外的其他需要回收的国有土地补偿
办法是:原属划拨国有土地按该土地不超过标定地价的40%给予补偿;原属出让
国有土地按取得该土地出让使用权的成本价给予补偿。
第七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可以对储备土地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土地前期开发、利
用:
(一)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完成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的拆除、土地平整等前期
开发工作。
(二)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可以依法将储备的土地使用权单独或连同地上建
筑物短期出租、抵押。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利用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
关规定。
第八条 凡商品住宅开发、商业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
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 储备的土地出让后,所得地价款扣除土地储备成本等有关费用后的净
收姹匦肷辖皇胁普?
土地储备成本包括土地征购、回收、储备前期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
第十条 土地储备资金由下列资金组成:
(一)储备土地的经营收入。
(二)土地出让净收益的5%款项。
(三)银行贷款。
第十一条 土地储备资金仅限下列用途:
(一)土地回收补偿费用。
(二)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费用。
(三)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费用。
(四)储备土地的管理、招商等其他费用。
第十二条 市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对土地储备资金运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土地使用权符合储备条件,但土地使用权人未申请储备而擅自转让
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审批、登记手续,并按
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 土地储备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给国家、集体造成重大损
失,或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他人财物,依法、依纪予以惩处。
第十五条 市土地储备委员会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
任,市土地、计划、财政、建设、房产、物价、监察等部门为成员,按照各自职责
,做好土地储备的相关工作。市土地储备中心属于市土地储备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第十六条 分宜县城国有土地储备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来信来访中不服人民法院判决的申诉案件应按审级处理的通知》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来信来访中不服人民法院判决的申诉案件应按审级处理的通知》的通知

1983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


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根据本院1979年9月29日〔79〕法办字第65号《关于来信来访中不服人民法院判决的申诉案件应按审级处理的通知》的第二项规定,今后对原各大行政区直属各部门人民法庭审判的案件。凡未经原最高人民法院各大区分院二审判决,当事人提出申诉,需要复查处理的,由被告人的原单位(原单位撤销的,由现在单位或上一级单位)审查,提出意见,送案件发生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处理,不再报送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