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市政府视频会议室管理规定的通知

时间:2024-06-29 00:40:2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12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市政府视频会议室管理规定的通知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市政府视频会议室管理规定的通知


萍府办字〔2006〕11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完善市政府视频会议室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现将修订后的《市政府视频会议室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六年十月十四日




市政府视频会议室管理规定


   为加强管理,确保市政府视频会议室合理有效使用,特制定本规定:
  一、市政府视频会议室是召开视频会议的专门场所,不做其他用途。
  二、市政府视频会议室归属市政府办公室管理。市信息中心负责视频会议室控制系统运行管理和技术维护。市机关事务局负责市视频会议室照明及承载视频会议主要设备的市信息中心政务网平台的动力保障。
  三、使用视频会议室前必须在市政府办公室会议科登记,同时注明使用的时间、人数、需用设备等。由市政府办公室会议科负责统筹安排,并提前通知市信息中心、市机关事务局做好技术动力保障,会务工作由会议承办单位派员负责。
  四、使用会议室时,其设施不得随意搬动或挪作它用,参会人员应爱护会议室的公共设备,若造成损坏,应及时向管理部门报告,分析原因,落实赔偿责任。
  五、市政府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负责会议室的清扫和茶水供应,做到会议室干净整洁,桌椅排放整齐,按会议需要备好茶杯,饮用水,会后及时打扫清理。
  六、会议室内,严禁吸烟、随地吐痰,不得乱扔纸屑、杂物,墙面等部位不得随意张贴、涂写。
  七、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东营市信用信息网络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


东营市信用信息网络管理暂行办法

东营市人民政府令第95号

《东营市信用信息网络管理暂行办法》业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发布施行。
市 长 刘国信二OO三年十二月四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信用信息网络管理,规范信用信息交流,促进信用体系建设,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信息网络,是指由征信机构负责运行,对本市信用信息依法进行采集、汇总、加工、储存、传输、披露,并提供查询的网络系统。
第三条 信用信息网络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信息系统平台:以征信机构的网络平台为中心,以信用信息提供者的计算机网络为分支而组成的信用网络系统;
(二)信用信息数据库:构建在网络中心,由信用基础数据库、信用不良行为资料库及其他资料库组成;
(三)相关业务数据库:由信用信息提供者负责构建的分布在网络分支的专用数据库组成。
第四条 信用信息网络的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必须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五条 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对信用信息网络实施监管。
第六条 征信机构负责网络中心的网络平台和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并对信用信息提供者下设的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信用信息提供者及其下设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负责本部门、单位网络分支和业务数据库的建设、运行、维护、安全保护和数据更新工作。
第七条 征信机构及信用信息提供者应当保证信用信息数据通信线路畅通。
通过信用信息网络传送的信用信息应当经过加密处理。
第八条 信用信息网络内部信息交流和对外披露信用信息、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九条 信用信息网络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
第十条 相关业务数据库的信用信息发生变化的,信息提供者应当及时更新,并将变更的信息通过信息平台通知并传送至网络中心,由网络中心在一个工作日内对信用信息进行更新;重要的信用信息,应当及时更新。对错误或者虚假信用信息,应当立即更正。
第十一条 征信机构应当对信用信息交流进行记录,并对储存信息予以备份。
第十二条 信用信息采集的内容、项目以及相关业务数据库的标准,由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制定。
第十三条 征信机构及信用信息提供者下设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市信息产业局及有关部门报告信用信息网络运行情况,并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信用信息数据库与各相关业务数据库可以互访。
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应当设置访问权限,并采取相应的认证和鉴别授权技术。
第十五条 信用信息网络数据库互访的方式与权限、认证和鉴别授权技术、变更信息的通知与传送方式,由征信机构与信用信息提供者协商确定,并报市信息产业局备案。
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及有关部门应当通过设置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等措施,保障信用信息网络安全。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三十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案外人以不动产承租人名义,要求行使优先购买权。如何既保护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又防止被执行人钻法律的空子,在法院查封前甚至查封后,炮制租赁合同,干扰法院执行工作的正常进行,就成为一个难题。优先购买权与所有权在同一标的物上发生冲突时,是否不受任何限制,具有绝对效力,实践中对此认识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优先购买权仅适用于当事人双方自主交易的场合,不适用于强制执行程序。在民事执行程序中,法院依国家强制力执行债务人的财产,取代债务人的地位而行使对被执行财产的处分权,与债务人自己处分标的物不同。因此,法院在拍卖被执行财产时,无需考虑优先购买权人的利益。另一种观点认为,优先购买权作为民法赋予当事人的一种法定权利,无论在当事人的自主交易活动还是法院的强制拍卖程序中,都应当予以保护,不能随意剥夺。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十六条第一款已明确了强制拍卖程序中对优先购买权的保护。允许优先购买权人在强制执行拍卖程序中行使优先购买权,这既有利于维护优先购买权人的利益,又能保障拍卖的竞争性,与拍卖法的有关规定并不冲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拍卖五日前以书面或者其他能够确认收悉的适当方式,通知当事人和已知的优先购买权人于拍卖日到场,以便优先购买权人决定是否参与竞买。对于法院尚未知悉的优先购买权人,人民法院应当在拍卖公告中一并告知优先购买权人参与竞买的权利,以及不登记竞买将丧失其优先购买权的法律后果。但人民法院强制拍卖与当事人自行出卖毕竟不同,当事人自行出卖要受法律规定的合理期限的限制,且在第三人善意取得情形下,排除优先购买权的适用,在强制拍卖程序中,只要拍卖通知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即可,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合理期限的限制,也不考虑第三人主观是否善意。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